最新电影推荐「拉扎老师」豆瓣影评:孩子太成熟,看到的残酷就多一些;大人很善良,看到的残酷就少一些


「拉扎老师」电影别名:Monsieur Lazhar,电影豆瓣评分:7.7分。

加拿大导演菲腊•法拉度(Philippe Falardeau)执导的法语片《拉扎老师》是一部不错的温馨小品。本片单刀直入,甫开首即透过一名小学女老师上吊自尽,迅速把男主角巴札•喇沙老师引导出场。喇沙来自阿尔及利亚,原是餐馆老板,因教师妻子著书开罪权贵,全家惨遭毒手,故只身逃至蒙特利尔。从报章得悉学校教席出缺的他,纵无教书经验,却凭满腔热诚,毛遂自荐出任插班老师。

最新电影推荐「拉扎老师」豆瓣影评:孩子太成熟,看到的残酷就多一些;大人很善良,看到的残酷就少一些插图

机缘巧合走马上任,面对一群十一、二岁正值青春反叛少年时的「小马骝」,喇沙采用别树一帜的教学方法,既教授学生们知识,更教育孩子们「做人」 。同学们起初当然略有微言,但反应最激烈的,竟是处身局外的家长。在「家长日」的那幕戏中,喇沙向学生Marie的父母反映其操行问题,换来却是对方冷嘲热讽:「你是外来人,并不了解加国的情况」;「你只管跟课本去教,教做人用不着你」。短短一幕,法拉度一语道破,时下「怪兽家长」过份溺爱偏袒儿女,将孩子视为教育服务顾客的傲慢,正在颠覆传统以尊师重道为本的师徒关系。

最新电影推荐「拉扎老师」豆瓣影评:孩子太成熟,看到的残酷就多一些;大人很善良,看到的残酷就少一些插图1

有见现今「王子」「公主」们仗着父母撑腰有恃无恐,尤甚者更动辄投诉,教师一方如何应付,因人而异,态度可能南辕北辙。法垃度成功利用看似可有可无的闲角—体育老师基顿,与喇沙形成鲜明对比。在「工作会议」的一幕,内心压抑良久的基顿痛斥学生们简直「碰不得」,堪比「核废料」,体育课只好让他们跑圈,啥都不敢干,免得惹祸上身。基顿代表着当下部分老师的心声—消极的、无奈的、沮丧的、绝望的。这刚好衬托出法拉度镜头下理想的「好好先生」—积极的、耐心的、循循善诱的、不屈不挠的喇沙老师。

最新电影推荐「拉扎老师」豆瓣影评:孩子太成熟,看到的残酷就多一些;大人很善良,看到的残酷就少一些插图2

《拉扎老师》另一优秀之处,是法拉度在学校的主线剧情中,穿插喇沙申请难民身份的副线桥段,使故事更趋完满。家破人亡流落异乡的喇沙,敏锐触觉到班内持续弥漫着一股因前班主任衍生的不安。尽管校长聘请一名心理学家疏导学生,流于表面功夫的样板货根本无济于事。诚如学生Marie一针见血指出:「家长们才是事件中最害怕的一群。」成年人视死亡为禁忌,心理疏导安排变成满足家长的一场show,校长但求得过且过,让时间冲淡一切⋯⋯此皆早和帮助学生的目的背道而驰。反之喇沙曾深刻体会死亡的悲痛,故竭尽全力发掘并协助孩子们摆脱心理阴影:思想早熟的学生Alice、内疚不已的学生Simon⋯⋯法拉度把生命与死亡含蓄地贯穿全片,先破后立,对目下因制度而扭曲变质的教育予以有力的批判。

正当喇沙成功带领孩子们走出阴霾之际,他的投入不幸触动家长及校长的神经,亦成为被解雇的导火线。本着有始有终的精神,他不惜跟校长对着干,坚持和学生上最后的一课。片尾喇沙与最疼学生Alice拥抱的一幕,令我忆起法国小说家阿尔封斯•都德(Alphonse Daudet)名作《最后一课》里,主人翁小弗朗茨对老师那份难舍难分的深情。一股「Time to Say Goodbye」的味道,落幕之后,余韵犹存。

最新电影推荐「拉扎老师」豆瓣影评:孩子太成熟,看到的残酷就多一些;大人很善良,看到的残酷就少一些插图3

《拉扎老师》没有童话式「happily ever after ending」,观众亦可能质疑它缺乏起承转合加鲜明。然而,真实的人情味,恰好就是如斯平淡之中的细水流长。


发表回复